首页 > 规章制度 > 国家 > 六卓越一拔尖

六卓越一拔尖

关于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2-06-06编辑:吕叙杰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现就实施卓越工程师、医生、农林人才、法治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教师等系列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性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庄严神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将会引发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颠覆现有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拔尖人才,造就引领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全面支撑和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由“跟跑者”、“并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质量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中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法律人才、医生、新闻传播人才、农林人才、教师等系列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类型结构、舞台坐标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实现内涵式发展,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奋力开辟高等教育新境界。

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新理念、制定新标准、构建新机制、采用新技术、提供新保障、实施新措施、倡导新文化,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目标是到2025年,在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全面推进,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三级专业质量认证体系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服务于竞争力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建设,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跃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人才资源保障。

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中心。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推动教育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坚持服务需求、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坚持完善机制、突出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提升质量。发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三、筑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鲜亮底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德学兼修。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造就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落实“守渠种田”,强化专业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建设理论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三位一体大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德育教育内容,把“德”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四、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

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按照社会需求塑造学生能力,加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科学思维、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敢闯会创的本领。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新需求,积极适应高质量经济发展新趋势,对标国家战略,对照国家标准,借鉴国际经验,体现中国特色,与时俱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鼓励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示范带动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课程群。

——变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推动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方式转变。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快建设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

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高校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使一流专业建设立起来、响起来、热起来。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更新升级现有专业,前瞻布局新兴专业,促进专业内容及时更新,推进培养方法手段革命,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提高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提高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的有效度,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一流本科教育。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恢复建立专业教研室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助教制度,大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的最重要依据,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度,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六、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

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抢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先手棋”,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加速器”。

——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教育教学形态。不断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流程,引领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

——推进慕课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建、用、学。发挥慕课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重大作用,制定慕课标准体系,在“十三五”期间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带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慕课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学习空间,持续保持中国慕课在世界慕课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不断提升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多元协同、形式多样、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平台,建设教学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课程和实验等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加快推进教学管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形成支持学生随处能学、随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

七、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国际国内相结合,推进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加快新工科建设,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服务竞争力中国建设。

——深化医教协同。树立大健康理念,推进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医科建设,培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珍爱生命、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卓越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深化农科教结合。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农林专业,加快新农科建设,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卓越农林人才,服务幸福中国建设。

——第一阵地和第二阵地结合。

健全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实施双向互聘万人计划,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深化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后备新闻人才,服务形象中国建设。

——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培养“四有”好老师,服务教育中国建设。

——深化科教结合。加强使命驱动、大师引领、科教融合、国际合作,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世界胸怀,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拔尖人才,服务科学中国建设。

八、培育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大学质量文化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质量文化是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立大学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加强院校评估。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深入推进点面结合、周期性评估和常态监测相结合、以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为主体的院校评估,探索开展国际评估。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和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兜底线、保合格、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体系。依托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加强基本条件、基本管理、基本质量的常态监测,兜住专业建设底线。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健全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专业质量认证机制,强化高校专业办学质量。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建立完善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发挥一流专业追求卓越、示范领跑作用。依托专门机构,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三级专业认证工作。

九、构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三级实施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组织实施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组建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织,制定各分计划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专业认证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公布一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名单。

——加强省级统筹。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引领,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本地区“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发展,制定实施省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组织开展省级专业认证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和精品课程。

——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领域和方向,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高校党委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经常性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十、完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保障机制

——加强政策保障。教育部和有关部门按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不同特色,在专业设置、学位授权审核、自主招生、研究生推免、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国际合作与及交流等方面给予相关高校重点支持和保障。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加强省域内政策协调配套,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具体要求,加大国家、省、校政策的衔接、配套、完善、执行力度。

——加强经费保障。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要重点支持本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教学改革项目。中央支持地方教育改革专项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区域内高校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项目提供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支持。各高校聚焦“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整合各类资源,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监督检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计划实施,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过程跟踪,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各高校要对照本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改革方案及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总结评价,主动发布自评报告。要通过网络平台公布计划方案、进展情况及标志性成果,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各计划的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规章制度

Rules and regulations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邮编:430070 CopyRight © 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 - 威尼斯集团网站官网 版权所有

电话:027-87282009,传真:027-87280707

鄂ICP备1301341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808号